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咨讯动态

“教育+”格局构建刍议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07-07|浏览次数:441

摘要:面对由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发的挑战,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出现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局之时,既要保证实体经济不因技能人才匮乏而使国家竞争力受损,又要拓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生涯发展的空间。德国推出“职业教育+”,即由附加资格学习、职业进修教育和双元高等教育组成的三大措施,从职普两个方面予以积极应对,其所凸显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制度建设上的同形性,可用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加以诠释。结合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中由分离的话语到同形的建构,提出“教育+”的概念和格局,以促进普职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新制度主义;同形;教育+

   正文:德国职业教育被誉为二战之后经济腾飞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迅速恢复的秘密武器,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楷模,为德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202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价,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位列世界第一。21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三个十年开始之际,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样,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加而随之出现技术工人等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局之时,如何既要保证实体经济不因技能人才匮乏而使国家竞争力受损,又要拓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生涯发展的空间?基于上述思考,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以使整个教育体系能助力国家竞争力并使自身也充满活力?

   在这方面,德国近年来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德国措施:基于双元组织的“职业教育+”

  由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发的挑战,导致对培养人才的教育要求以及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发生巨大变化,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愈加迫切,而且对整个教育体系自身的适应性也带来挑战。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德国对1969年制定、2005年“大修”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再次进行了完善、增补和修订,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于2020年1月1日实施之后,“恰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但德国依然紧紧把握职业教育不放。2021年5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所发布的《2020年度职业教育报告》回顾了疫情下德国职业教育的表现,以《艰难时期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题,赞誉职业教育取得的不俗成绩。德国力图借助经过验证的科学-政策-实践的研究寻求解决方案,以减轻疫情危机对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市场的负面影响。为此,德国推出并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政策,包括附加资格学习、职业进修教育和双元高等教育三大措施,对纾解技能人才困局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种可以灵活使用和动态设计的政策工具,使传授相关职业实践知识和附加资格技能的教育机会更加丰富,而实施双元高等教育的高校也越来越多,更有利于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个性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路径。于是,整个教育体系也因此可以在现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框架内,针对教育和劳动市场出现的愈来愈强烈的技术和数字变革,做出及时的响应。

  德国“职业教育+”措施,包括两大类三条路径。

  第一大类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为附加资格学习,指的是超出《职业教育条例》的最低资格要求而获得新的技能的所有措施,毕业者可以获得技师、技术员、经济师等职称,根据《欧洲资格框架》制定的德国《国家资格框架》,其系列为第六级,等同于学士。目前,这一措施在职前教育领域里的354个国家认可的教育职业(专业)中实施,与之相应的课程有2300种之多。二为职业进修教育,指的是在职业继续教育领域里实现职业晋升的措施。根据新《联邦职业教育法》,完成职业进修教育并通过新制定的考试规则的考试后,可获得职业行家、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三级学位,其对应于德国《国家资格框架》第五、第六、第七级。目前,约221个进修职业(专业)开展了职业进修教育。

  德国工商行会(IHK)、手工业行会(HWK)以及其他的行业协会(如农业、法律、航海行会等),在附加资格学习和职业进修教育两大措施的实施层面和落实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德国教育界认为,职业进修教育、附加资格学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符合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的。

  第二大类是在现有高等教育领域里进行的,指的是在高校与企业两个学习地点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学习形式,是卓有成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华。双元高等教育是在高校(包括应用科学大学或大学)、双元大学和职业学院里进行理论学习,在企业里开展整合职业教育或实习实践的一种高等教育。为此,高校与实践合作伙伴——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德国科学审议会对双元高校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和认证,之后,这一高校的合法性获得国家认可。

  目前高校学习有两小类四种形式。

  第一小类是高等教育与职前教育整合:其一为与职教整合的形式,前提是与企业签订接受国家认可的教育职业(专业)的教育合同;其二为与实践整合的形式,前提是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或实习协议或自律契约,采取部分时间工作,部分时间学习。

  第二小类是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其一为与职业整合的形式,前提是与企业签订非全日制职业(工作)合同;其二为与职业伴随的形式,全日制工作,主要通过自学以及在周末或网上学习的方式,类似我国的在职学习。

  显然,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4种高校学习形式极大地增加了与实践、与职业、与工作的相关性。2016年,“职业教育+”数据库中记录的采取双元高等教育形式的1592个职前学习课程中,有565个是与职教整合形式,805个是与实践整合形式,222个为其他整合形式(即混合形式)。2016年,“职业教育+”数据库中记录的双元高等教育学生人数超过了100000人大关。这一数字自2004年以来不断上升,从大约41000名学生开始,人数增至两倍以上。最近一轮数据库(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表明,支持双元制高校的合作企业超过47000家,双元高等教育学习项目的数量从2004年的大约500个到2017年超过1500个。

  目前,德国实施“职业教育+”,即附加资格学习、职业进修教育和双元高等教育的结构。(见图1)长期以来,德国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路径是严格分开的。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德国在努力创建更具渗透性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新的教育形式正在出现,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路径相互联系起来,由此成就了基于双元高等教育的混合教育形式。当下,双元高等教育在学生、企业和高校中越来越受到热烈的欢迎,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职业教育与高校学习的紧密结合,也极大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研究合作,以及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换的日益整合。


   从德国现有的双元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各类高校所占比例(见图2)可见,强调知识应用和职业实践的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大学和职业学院,在双元高等教育中的占比最高,加起来为95%。